• 欢迎进入中科量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官网,专业专注文物安全、保护产品及应用方案提供商!

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7.8-7.14)

更新时间:2023-07-19 10:19:09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启动

  7月9日,“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西安启动。活动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陕西省委网信委联合指导,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考古司、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等联合主办。启动仪式上,嘉宾们围绕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以主题分享方式展开互动对话;发布陕西黄河流域旧石器时代考古成果,启动“寻根溯源 宝藏陕西”系列主题宣传,推介《中国考古》《古都对话》栏目等,举行《新千里江山图·壮美陕西》展卷发布暨入藏仪式;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新媒体发布一系列网上主题宣传项目;北京、山西、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甘肃等地网信办与文物部门跨界合作,推出线上线下联动的接力传播活动。活动期间,“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激活中华文明新活力”主题分享会举办。

  全国考古工作会召开

  7月11日,全国考古工作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会议全面回顾“十三五”以来我国考古工作的发展成就,提出新时代中国考古工作的总思路总目标,为全面实现中国考古学科和考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会议期间,国家文物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举办多场配套学术会议活动,主题涵盖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水下考古、城市建设与城市考古、科技考古;举行《海岱考古》期刊创刊仪式。

  “文化传承发展 探源中华文明”新时代大讲堂举办

  7月13日,“文化传承发展 探源中华文明”新时代大讲堂在辽宁朝阳举办。活动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日报社、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朝阳市委、朝阳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对外宣介“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展示中华文化风采和我国在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共7位嘉宾发表精彩演讲。

  内地与港澳防止文物非法贩运能力建设研修班开班

  7月10日,首届内地与港澳防止文物非法贩运能力建设研修班在陕西西安开班。本次研修班由国家文物局与香港海关共同主办,陕西省文物局承办,是首次在内地举办、并首度汇聚香港海关、香港发展局、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香港警务处、澳门海关等8个港澳文物与执法部门参加的研修班,为期5天,为60位学员讲授和分享我国文物资源、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文物市场和进出口监管、防范和打击文物非法贩运以及文物鉴定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帮助学员提升对祖国文物的认知和防止文物非法贩运的能力。

  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举行

  7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中央文史研究馆、何梁何利基金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在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樊锦诗星”命名 樊锦诗基金设立暨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旨在宣传弘扬樊锦诗先生的卓越贡献和科学精神,动员社会各界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和价值阐释传播,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精神力量。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分享与樊锦诗先生交流、交往的故事,回顾敦煌研究院发展历程,展望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文字种类包含汉文、藏文、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20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单位。此次发布的名录全面展现了我国古代碑刻刻成年代、类型形制和分布区域情况,记录了我国古代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

  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声明: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须提前5日提出申请,报备讲解内容、讲解人员、活动流程、安全责任等材料。从事社会教育事业3年(含)以上、行业信誉良好的企事业单位,可申请馆内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讲解授权资质。凡未经许可擅自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未按要求进行讲解活动以及违反通知各项规定的人员,国博安全保卫部门有权终止其讲解行为并责令离馆。

  北京

  2023明文化论坛开幕

  7月8日,以“臻美大明 溢彩彰华”为主题的2023明文化论坛在北京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举办。本届论坛将举办一场主论坛、5场主题论坛、一场国际学术研讨会、3场主题文物展,并开展贯穿全年的10项系列文化活动供市民参与。主论坛现场,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交流,北京明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围绕《明代遗产保护与明文化活态传承》进行探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明文化专项基金成立。“明定之典——定陵文物再聚首展”同步开展,展出定陵出土万历皇帝的金冠以及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的4顶凤冠。

  河北

  大运河衡水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专家论证会举办

  7月8日,大运河衡水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专家论证会在故城县举办。此次会议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故城县委、故城县政府承办。会上围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主题和后续利用研究工作展开研讨交流,明确下一步衡水市大运河及永济渠故道的考古勘察和保护研究工作方向和目标,为地方政府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助力和引导。

  山西

  山西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近日,山西省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师村遗址证实山西是中国缫丝养蚕技术的主要发源地,环盐湖地区的系统调查进一步表明西阴遗址及西阴文化已迈出社会复杂化的脚步,下靳遗址和清凉寺史前大型墓地证实距今4300年前后中原地区已经出现多个高度复杂的社会实体,陶寺遗址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碧村遗址为揭示黄土高原4000年前后的政治格局和国家规模提供典型案例。经过20多年探源工程的探索研究,一系列考古发现区域性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山西省第二届革命文物故事宣讲推介活动决赛举办

  7月12日,“启航新征程 铸就新辉煌——山西省第二届革命文物故事宣讲推介活动”决赛在山西博物院举办。活动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省博物馆协会承办,山西博物院协办,5月初启动,经过各市遴选推荐、选手初赛环节,来自山西省博物馆系统的28名选手进入决赛,最终产生10名“十佳讲述人”和18名“优秀讲述人”。活动旨在发挥革命文物在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展现三晋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历史征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

  山西晋阳古城首次发现较集中手工业作坊遗址

  7月1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考古人员在太原晋阳古城首次发现较为集中的手工业作坊遗址,为研究唐代冶炼、制造金属的技术史提供了重要材料,对探讨晋阳古城城市布局及演变有重要意义。此次新发现的一号作坊遗址位于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范围内,属于二号建筑基址的下部文化层遗迹,先后清理出1处房址、3段水渠、1个蓄水池、34处灶址、63个灰坑、642个煤(灰)渣坑,推测应是一处唐代冶炼和加工铜、铁的作坊遗址。

  上海

  “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开幕

  7月8日,“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这是首次以长江口二号古船为主题办展,其中95件/组展品出水自长江口二号古船,船体构件及一系列古船出水瓷器均为首次与公众见面。展览特别设计裸眼3D展项、雾幕投影、实验室场景、全景式出水媒体show等重点展项,设置“博物馆奇妙夜”亲子活动等配套活动,演绎出上海开埠初期多元的社会生活图景,让观众由实物窥见历史、由历史体悟文化,展现出海洋文明、城市历史、科技考古的生动面貌。展览展出至10月6日。

  “长江与海洋文明·考古文物精品展”开幕

  7月10日,“江海共潮生:长江与海洋文明·考古文物精品展”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中国博协航海博物馆专委会担任指导单位,汇聚全国13个省市41家博物馆的精品文物180件,以三星堆遗址、马王堆汉墓、曾侯乙墓、海昏侯墓、金沙遗址、隋炀帝墓、“长江口二号”沉船等34项重大考古发现为依托,实证新石器时代至今“从长江走向海洋”的交融历程,为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展览将展出至10月8日。

  江苏

  南京“文博之夏”系列活动启动

  近日,第二十一届南京“文博之夏”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举行。本届“文博之夏”共推出103个主题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涵盖传承红色基因、博览人文风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包括“雷锋精神 滋养心灵的力量——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专题展”“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戏曲文化研学项目——匠心独运作品展”“博物馆宁神探”互动解谜研学项目等,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博体验。

  第十二届苏州文博会开幕

  7月14日,第十二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为期3天。本届苏州文博会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苏州市政府主办,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承办,以“数字赋能·创意之都”为主题。主会场设有“新动能——数字文化产业馆”“新设计——创意设计服务馆”“新业态——文旅融合消费馆”三大主题馆,吸引近400家单位参展。文物数字化、丝绸纹样数字化、古籍数字化等方面的创新项目和成果惊艳亮相,设置数字博物馆、数字阅读等烟火气满满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体验。

  浙江

  浙江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1处,包含古遗址22处、古墓葬3处、古建筑47处、石窟寺及石刻共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41处以及苍南县南宋镇溪光炼矾旧址。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2023丝绸之路周”活动开幕

  7月12日,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承办的“2023丝绸之路周”活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现场展出百余件敦煌文物,其中一级文物达30多件/套,包含众多国宝级文物,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复原场景亮相。展览以敦煌相关历史文物为载体,设置古代敦煌的政治与经贸、古代敦煌的社会与生活、敦煌与浙江的千年之缘、敦煌洞窟与壁画艺术四大单元,展出敦煌考古出土的石塔、丝绸、简牍、画像砖、经卷等,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明交流互鉴。展览将展出至8月22日。

  山东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开幕

  7月10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博物馆承办,聚焦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诞生的关键阶段、重点地域,涵盖山东、河南、湖北等8省31处遗址的335件(套)文物,以“文明肇始”等三个单元,着力展示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重点描绘早期中国文明的历史样貌,力求让广大观众了解“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最新进展。展览为期3个月。

  河南

  中蒙两国重启高勒毛都2号墓地考古发掘工作

  7月9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古代草原考古遗存研究”已在蒙古国启动,旨在对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继续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考古周期为2个月,中方将先后派出2批考古人员参与其中。高勒毛都2号墓地是蒙古国一处大型匈奴贵族墓地,位于该国西部后杭爱省境内。2017年至2019年,河南省考古工作者与蒙古国学者对此开展联合考古。这是中国考古队首次在蒙古国境内开展的匈奴贵族墓葬考古项目,也是近年来蒙古国最大的国际考古合作项目。

  甘肃

  《甘肃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物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

  近日,甘肃省文物局印发《甘肃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物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包括四个部分,强调要强化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挥文博单位、行业协会、高校和职业院校文博专业人才培养功能,统筹抓好文物考古、科技创新、专业技能、学术研究、传播利用和综合管理等“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文物人才发展与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为保证任务顺利完成,甘肃省将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和夯实基础工作等三个方面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丝绸之路上的北石窟寺与陇东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举行

  7月13日,丝绸之路上的北石窟寺与陇东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庆阳举行。会议由庆阳市政府、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甘肃敦煌学学会联合主办,甘肃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承办。敦煌研究院、甘肃敦煌学学会等文博单位代表和有关高校专家教授齐聚一堂,围绕文物价值和内涵的挖掘与阐释、文物预防性保护、文化资源转化利用、北石窟寺地理空间形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主旨发言,同时对北石窟寺与丝绸之路研究、文化遗产管理、陇东及其他石窟艺术研究等4个专题分组展开讨论。

本文转载自“国家文物局”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