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在京举行
10月13日,“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在北京圆明园博物馆举行。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共同主办,集中展示7件圆明园流失石柱文物,呈现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最新成果。这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近年来,在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政府、高校、机构、社会力量通力合作,最终促成挪威收藏机构向中方捐赠这批石柱文物。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向相关方面颁发捐赠证书,向北京市文物局颁发划拨文件。
国务院批复同意将福建省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日,国务院发布批复,同意将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批复中提到,福建省及莆田市人民政府要编制实施好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制定并严格实施保护管理规定,明确各类保护对象的清单以及保护内容、要求和责任。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制定“先考古、后出让”配套政策,加强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保护;保护修复历史文化街区,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加强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
“何以文明”全球巡展·港澳特展启动
近日,“‘何以文明’全球巡展·港澳特展”启动仪式在香港和澳门同步举行。“何以文明”大展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指导,央视网、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主办。展览线上部分借助沉浸式、数字化的技术创新,实现对10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考古遗址的复原;线下部分在香港爱国教育支援中心、澳门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展出,通过自由探访文明成果、亲身体验祖先生活,再现“中华何以五千年”的伟大辉煌,利用VR/AR、裸眼3D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展览。
《见证新时代·新物心声》全国联播
连日来,精品网络音频节目《见证新时代·新物心声》全国联播。该节目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策划出品,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网络音频工作委员会统筹组织10余家音频平台联合制作,秉承“让‘新物’表‘心声’”的创作理念,以系列访谈的形式深入挖掘新时代见证物背后的精彩故事,生动展现十年来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引发听众共情共鸣,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凝心聚力。
“双节”长假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达6600万人次
9月29日至10月6日,根据大数据动态监测以及综合汇总数据,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达6600万人次。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考古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江西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竞相启幕新展览。“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等一批“云”上展以数字展厅、逛展直播、精讲视频等多种形式相继上线。各地馆舍策划一系列新意十足、心意满满的庆祝和社教研学活动,让双节重回经典、更添新彩。为应对假期游览量激增,各地文博单位在保障文物安全和参观安全的双重前提下,用细致、高效的全流程服务为观众参观“保驾护航”。“文博热”现象持续升温,有效带动假期消费热。
北京
日坛公园10余处古建完成修缮对外开放
近日,日坛公园10余处古建完成修缮,首次对外开放。此前两年,古建群一直在开展修缮,旨在解决屋面漏雨、木构件槽桁、墙体外闪、墙面抹灰空鼓等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局部恢复原形制。工程共涉及钟楼、宰牲亭院、西天门、北天门、西神道、神厨神库院门及院墙、具服殿院门及院墙等,总建筑面积约707平方米。神厨神库院内举办“遇见日坛——坛庙文化展”,该展由北京坛庙文化研究会、朝阳区园林绿化局、日坛公园主办,讲述坛庙历史文化知识、中国古代祭日典仪活动、日坛公园匠心修缮等,将持续至11月中旬。
山西
山西考古前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0月8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山西成立由省文物局牵头、市县文物主管部门、考古机构参与的文物考古工作专班,开展全代办服务活动,按照“谁受理,谁负责”的原则,指派专人跟踪、协助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或建设单位推进项目用地范围内的考古前置工作。为保证开发区文物评估和考古前置工作高效高质完成,省文物局在加快审批流程、强化质量监管等方面积极探索,由“申请后审批”变为“申请前服务”、由“单个项目评”变为“区域整体评”、由“企业付费”变为“政府买单”,目前已完成71个工业类开发区文物评估。
“扬帆出海:中华文明国际展示推介活动”终评会举办
近日,“扬帆出海:中华文明国际展示推介活动”终评会在太原举办。该活动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博物院承办,旨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一批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文物外展品牌,深化国际文物交流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经过展览项目汇报和专家讨论评审环节,故宫博物院的“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等10个展览获评重点推介项目,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心雅道”等10个展览获评优秀推介项目,将汇入“中华文明国际展示优秀项目库”。
第二届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数字化研讨会召开
10月10日,“第二届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数字化研讨会暨数字云冈20周年座谈会”在大同召开。会议由云冈研究院、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山西省大同市文物局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敦煌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等20余家文博单位和30余家科研机构的18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石窟寺文物的数字化建设和活化利用等问题,分享文物数字化研究领域前沿的学术动态与最新的科研成果,以推动文化遗产的数智数据更好地活化利用。会议当天,“大河明珠——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保护成果展”在云冈研究院展出。
晋祠博物馆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举办
10月8日,“拓宽中外视野绽放多彩文化”——晋祠博物馆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太原举办。活动由太原市文物局主办,晋祠博物馆、晋祠园林中心、西班牙格罗耶沃丹扎塔尔迪亚艺术团等承办,来自西班牙、菲律宾、贝宁、格鲁吉亚、墨西哥5国的近百位艺术家以“舞蹈+乐队”的形式,分时段、分场地进行巡游演出,多元文化在晋祠汇聚、碰撞、交织、合作,向民众展示海外的地域风情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随后的座谈会上,各国嘉宾以文化特点、传统习俗、艺术表达展开讨论,分享文化发展新思路、探索文化领域新合作。
江苏
纪念新四军成立86周年系列活动举行
10月12日,纪念新四军成立86周年暨“东进北上”85周年系列活动在盐城举行。活动由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档案局、省档案馆,江苏省新四军纪念场馆联盟指导,盐城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主办,签署共建保护利用新四军红色档案、红色文化资源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建设“智享”新四军红色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开启“擎旗江苏——新四军东进北上革命文物展”巡展,举行江苏“新四军东进北上”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暨江苏省新四军纪念场馆联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长三角地区抗战(新四军)档案研究联盟座谈会。
福建
2023年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汇报会举办
近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在漳州召开“2023年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汇报会”。会上汇报介绍该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工作背景,详细介绍发掘采用的新方法、新技术,特别是水下考古实时定位和监测系统、精细化水下考古发掘设备、水下全景三维摄影拼接技术的应用。本次通过119天、176个潜次、54375分钟的潜水作业,发掘出水文物1.6万余件,作为《水下考古工作规程》重点试行案例,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低能见度水下考古精细化、科学化发掘的技术和方法。
山东
山东财政支持构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体系
近日,山东省财政厅透露,2022年以来,山东财政积极探索资金投入与管理长效机制,支持构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助推济南市章丘区、荣成市、枣庄市山亭区先后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共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612万元,积极落实资金,着力强化财政保障,创新工作机制,精心组织项目实施,健全管理制度,提升资金使用绩效,持续推动示范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统建筑改造修复、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赋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利用经验,打造特色鲜明的“山东品牌”。
湖南
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等三馆开馆
近日,湖南农业大学在长沙举行《湘农弦歌》《湘农心语》《“醉”美校园湖南农大》发布会暨校史陈列馆、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及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开馆仪式。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通过文物陈列、图文影像等形式,立体展现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攻坚克难的历程和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涵盖种植、养殖、农具、农事、农乐等多个方面,系统梳理中华农耕文明的脉络,体现中国农业文明的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通识教育功能。
广西
广西下达中央基建资金2.6亿元支持文化保护传承
近日,广西财政厅对外公布,2023年,自治区财政下达中央基建资金2.6亿元,积极支持全区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水平、遗产资源保护水平和数字化展示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其中,下达资金0.84亿元用于支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2个,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下达资金0.16亿元用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项目1个,增强各类文物及考古标本存储、展示、研究能力;支持健全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平。
重庆
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川陕苏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联合协商会议召开
10月9日至10日,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川陕苏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联合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川陕渝毗邻11市县政协共同发布《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川陕苏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倡议书》。《倡议书》提到,为加强川陕渝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1市县政协将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开展联合调研、视察等方式推进区域内红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联合推介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积极助推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以及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
四川
三星堆首个线下城市数字空间亮相
近日,“梦回古蜀·三星堆沉浸式数字城市展厅”在成都拉开展幕。该项目是三星堆博物馆与成都高新区携手打造的第一个线下城市数字展示空间,旨在通过当下最新潮的数字沉浸展示技术、虚实联动的线下体验、文创展示等互动环节,推广三星堆文化。展厅设置12K微距看国宝单元,全球首款110寸8K裸眼3D屏首次应用于文博类展示场景,可供多人无任何穿戴自由移动观看,盗梦空间、“文物医生”等诸多数字体验场景,让观众沉浸在光影数字艺术之中,了解文物知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西藏
西藏自治区召开全区文物工作会议
10月9日,西藏自治区文物工作会议在拉萨召开。会议传达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签订《国家文物局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西藏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协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挖掘珍贵文物背后隐藏的历史画卷,讲好中国西藏故事;坚持以文物为载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丰富的文物资源,将文物保护利用有机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文物为桥梁,搭建西藏文物对外展示交流平台,提升文物传播力影响力。
布达拉宫古籍文献研究成果新书发布会举行
近日,古籍走近大众——布达拉宫古籍文献研究成果新书发布会在拉萨举行。布达拉宫目前登记在册有汉、藏、满、蒙、梵等多文种珍贵古籍文献近4万函,是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布会上,由布达拉宫管理处历届古籍文献普查研究人员整理编纂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研究论文集》等系列丛书首次与拉萨读者见面,将为进一步推动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和西藏古籍文物阐释起到积极作用。其中,《布达拉宫第一藏书阁文献目录》内容涉及俱舍论、宗教源流、人物传记等,所有目录均为首次公开出版。
甘肃
甘肃简牍博物馆启动线上数字展
近日,甘肃简牍博物馆启动线上数字展,该馆馆藏5万余件简牍文物首次集中面世。该馆推出四套线上数字展览,提供许多高分辨率的文物图片、详细且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搭配语音解说,包含多种类型互动游戏,如简牍制作体验、解谜游戏等,有助于观众直观深入地理解每件展品。该馆计划推出以“汉代边关生活猜想启示录”为主题的数字化展示,通过多媒体元素与互动功能,以图像为主导来串连线索,带领观众在线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后续计划推出简牍系列科普短视频,与公众一起讨论简牍历史与文化。
香港
“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展览开幕
近日,“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展览开幕式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指导,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主办,聚焦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四川省考古新发现,展出从三星堆、金沙和宝墩等遗址出土的120件珍贵文物,呈现三星堆的艺术世界、城市生活、精神信仰和来龙去脉,让观众深入了解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展期将持续至2024年1月8日。
台湾
两岸合办“妙音莫高”展
10月12日,2016年起在台湾巡回举办的“敦煌文化艺术展”以新媒体形式、“妙音莫高”主题在线展出丰富的乐舞图像及文献,并以VR虚拟现实技术提供莫高窟220窟、285窟以及321窟的360度观看视野,为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细腻呈现敦煌艺术之美。该展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敦煌研究院和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联合举办,本次展览既有古代敦煌地区乐舞使用的各类记载,也有当地乐舞流行、传播和教育的证据,可从中了解中国古代乐舞文化的丰富性和丝绸之路乐舞交流历史。展期将持续至2024年1月15日。
本文转载自“国家文物局”